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华老生前曾来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实地考察,我有幸同这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接触并聆听教诲。
那是1975年8月的一天,当时,我正在新林林业局党委工作,接到地委通知让我和塔河林业局党委书记李枫同志一起到地委接受任务。在地委,王钊书记告诉我们俩:华罗庚要在塔河和新林考察,要绝对保证华老的安全和健康。当时,十年动乱还没有结束,边境备战还很紧张,接待这样一位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人物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早饭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华老,只见他高高的身材,和善的面容,眼镜后面有一双深邃的眼睛……
图片
第二天,在地委副书记马恒玉同志陪同下我们跟华老乘火车先到了塔河。在塔河林业局,华老不顾旅途劳累做了“优选法”“统筹法”学术报告,又驱车到吴八老岛看望了边防战士,翌日清晨便出发去塔源。从1973年起,塔源林场党委书记、场长杨占清等人为了扭转林业生产中采伐、育林、利用严重脱节的问题,对大兴安岭北坡的地理、气候和林木生长特点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按照坚持合理采伐和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正确处理采伐、育林和综合利用三者关系的原则,参照报刊上介绍的华老推广的“统筹法”对生产工艺、劳动组织、经营管理进行了大胆改革,创造了一支队伍、三项任务、统筹安排、一次完成、统一管理、分别核算的成功经验,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增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目的。当时,中央农林部梁昌武副部长,省林业总局冯兴义局长视察了塔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同志曾对塔源经验做了指示;大兴安岭林管局曾在塔源林场分三批举办了各生产局长、生产科长、生产场长的轮训班推广塔源经验。《中国林业科学》杂志、《黑龙江日报》、省广播电台、《大兴安岭日报》等新闻单位对塔源经验做了报导,华老到黑龙江省听说后便提出要到大兴安岭、到采育用统筹生产法的发源地——塔源林场。
从塔河坐车到塔源已近中午,本想让华老休息一会儿,但华老急切地要听情况、看现场。在去工段的路上,杨占清向华老介绍了林场概况和采育用作业方式。看到华老风尘仆仆,认真听讲,我感慨万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数学家来到生产一线,不顾年事已高,还到生产一线考察并虚心听取基层同志的见解,崇敬之意不禁油然而生……
图片
图片
在伐区腹地,中龄林疏密适宜,幼树生机勃勃。华老问道:“这里采伐过了吗?”
杨占清答:“采伐过了。”
华老点头称赞:“采伐过了还能留下这么多的树,很好!”
杨占清介绍说:“大兴安岭森林往往“三世同堂”(即成过熟林,中龄林和幼林)在采伐成过熟林时,控制好树倒方向,百米打出三条集材道,使集材拖拉机不下道施行单株绞集,最大限度保存幼树再经过清林抚育等措施就可以缩短轮伐周期……”
华老仔细地听介绍,不时地询问了一些技术细节,高兴地说“你们把采、育、用统筹兼顾起来了,既省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林木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好得很嘛!” 在回林场的路上,华老看到路面平整,排水沟畅通,便打听林场养路情况,当听说是女子养路队时,便要前去看望。到女子养路队,华老查看青年的宿舍、食堂和活动场所,表示满意。青年们听说华老特意来看望他们,便请华老坐在门前,她们在门前空地上演起了自编自演的小节目。
华老边看节目边探过身子问我:这些青年是哪来的?我回答说:是1969年、1970年上海、杭州来的知识青年。华老嘱咐道:要好好关心她们,教育她们,爱护她们……节目演完,华老同青年们一一握手告别。回到林场,在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展览室,华老认真查看了每一幅图片,每一张图表,核对了每一组数据,还意犹未尽地在留言簿上题字:“一代新人育新林”,并留诗一首,其中有句赞道:“红心育出栋梁材”。
图为华老(右坐三)观看林场青年表演文娱节目
1975年林场吃住条件比较差,为了让华老休息好,杨占清同志把他的办公室给华老做寝室,由服务员把饭菜送去,华老单独就餐。我吃完晚饭去看望华老,一进屋,只见桌上四碟小菜。华老放下手里的碗筷,起身让我坐到他身边,亲切地问:“李荣,你和李枫是哥俩吗?”
我说:“别看我们俩身材、胖瘦差不多,可不是哥俩,是开发大兴安岭把我俩聚在一起的。”
华老接着问:“采育用统筹生产法是谁搞的?”
我说:“是杨占清带一伙人,根据大兴安岭的生产实践,运用统筹法理论,经过几年努力,摸索出了这套办法。”
华老又用探讨的口气打听采伐、育林和综合利用的内容。我解释道:“采,就是先采集材道,后采集材号,最后采钉子树,特别是要控制好树倒方向,使树冠倒在集材道上,以便拖拉机不下道,单株抽绞减少对幼树的损伤,保护好母树,做到应采的采好,应集的集光,应运的运完。育,就是在合理采伐的基础上对保留下来的幼中龄林进行抚育。抚育时,间密留稀,间坏留好,保证一定的郁闭度;在皆伐迹地留好母树前提下,适时进行人工或机械促进更新。用,就是把伐区内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及时运下山,好材缴库,次材加工,坏材可以做烧材,并不断扩大利用门路,提高木材利用率。”
华老十分认真地听我解释后,扶了扶眼镜深思了一会儿,庄重地说:“这么做很好,这样干才能贯彻周总理提出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指示,这样做就是统筹法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下去就能为子孙造福。”
第二天我便把华老的意见转告了杨占清和塔源的部分干部,后来,又在全局干部大会上传达了华老在塔源考察的情况和他的殷切嘱托。华老在离开塔源时,拉着送行人的手连声说:要把采育用统筹生产法坚持下去,培养一代新人,育出一代新林,为后代造福,为中华民族造福。在华老的亲切鼓励下,塔源林场的干部、职工又继续奋斗了九年,使采育用统筹生产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新林林业局大面积推广应用,收到了节约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可喜成果。
当1984年10月采育用统筹生产法通过技术鉴定,被专家组认定是国内先进水平时,华老闻讯特意从北京打来电报对这一科技成果表示祝贺。电报中说道:林业系统推广采育用统筹法很值得赞扬和自豪。
华老平易近人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成为我在新林工作期间珍贵而永恒的记忆。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ubkbvRy6e5AmviGnWLXNA